2022年北京冬奥会处处体现着国家科技创新实力,我市也有多项创新技术参与其中,向世界展现着创新厦门的科技力量,显现出我市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正在强势崛起。
厦门智造白条不能开通闪付怎么套-适用新手技巧须知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已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全周期梯次培育体系。记者近日探访了解部分参与冬奥会服务的“厦门造”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揭秘这些高新技术科技企业的硬核实力。

文/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李 根 图/受访企业 提供(除署名外)

护航冬奥列车“踏雪无声”

出场企业: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环寂高科有限公司

核心技术: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

快速连接北京、延庆、张家口3大赛区的京张线冬奥专列,成为外国嘉宾最直观感受中国科技实力的地方之一。它是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声学实验室以及厦门环寂高科有限公司的强强联合,保障了乘坐冬奥列车的各国政要、运动员、工作人员得以享受静谧温馨的冰雪旅程。

照理说,如此高的时速会让风阻与摩擦增大,在保障车身结构轻量化的同时,噪声控制会变得无比艰难。但当你乘坐冬奥专列时,会发现手中的水杯永远是平稳的、手机信号也是满的,耳畔宁静听不到噪声。外国运动员描述乘坐该专列的体验“像是在未来”。

在肖望强教授团队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演示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的应用。 (记者 吴君宁 摄)

这一未来感源自于厦门大学肖望强教授团队带领下的振为科技及环寂高科的噪声控制技术。针对冬奥专列上这一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该团队研发的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车厢中的低频噪声。“针对轮轨和空气涡激等振动激励源,我们在冬奥动车组结构上,专门研制了专用粒子阻尼装置,即使冬奥专列高速运行,车厢内也可以达到正常室内交谈的声环境舒适度。”肖望强介绍,这一技术在高铁车厢内部形成一层无形的“隔声护盾”,既无须改变车厢结构,也无惧车厢外的极寒天气。

冬奥列车专用粒子阻尼装置的成功,饱含联合科研团队的艰苦努力与默默付出。寒来暑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次又一次肩背试验仪器踏上动车组。夜已深,城市的灯光渐渐暗淡,此刻却是厦门振为和长客轨道客车声学实验室团队最忙碌的时候,白天列车要运营,实验只能在夜晚进行,他们打起精神,认真核对分析着每项科研数据。“实验与测试必须在时速350公里的条件下进行,通常每趟半小时的行进过程中只有5分钟能达到全速,一个晚上要来回6次。”肖望强回忆,为了不影响京张智能动车组研发进度,科研团队争分夺秒抢进度,科研测试等工作经常持续整晚,到次日凌晨5点方能结束。

肖望强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早已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成功应用。“公司每年至少拿出营收的30%作为研发费用,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创新的领域,同时也加大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力度,新产品、新技术在很多国家级的重点项目上得到了应用。”肖望强介绍。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逐步建立起“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科技创新链条,形成了研发成果产业化与产业反哺研发的良性互动局面。肖望强说,振为科技作为诞生于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高新技术企业,正由于在研发投入、专利成果、技术交易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才得以在成立短短3年时间里实现众多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