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第二中学,一处政府组织的安置点。在其中,仍有许多穿着校服的稚嫩面孔。

  不过,他们手里不再捧着书本,而是在校园里来回穿梭,搬运着泡面、饼干、面包和矿泉水。他们都是学生志愿者。

  

  除了这些学生,新乡二中的所有的老师、工作人员,现在全部回来了,成了义务工作者。

  目前,郑州水已退去,新乡、卫辉的情况暂时难言乐观,很多人还不得不暂住在临时安置点。安置点条件说不上好,但安全和温饱不成问题,只是这些朴实的农民,都被泡在水里的家所牵挂。

  

  如果不是遭遇洪水,他们的蔬菜瓜果该有收成了。

  

家在水里

 

  23日下午起,几百名被救援和转移的附近村民来到了这里,大多来自后兴庄、小朱庄、前兴庄、西曲里、张兴庄。

  新乡二中靠近小朱庄,因为在共产主义渠旁边,村庄受灾非常严重,积水最深处超过2米。一直到24日下午,小朱庄的居民才基本疏散完成。他们之中,许多是被救援队接送到这里的。

  

  如果回到小朱庄,在依然没有褪去的水面上,会看见漂着的木板,大块的泡沫,还有许许多多塑料袋扎起来的“气囊”。当时的村民们,就用它们完成自救。

  后兴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今年62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很激动,“我当时就用的气垫床,抓着它呢,一步步走”,当时,水淹到了她的胸口。

  后兴庄的村干部在后方用喇叭喊:往前走,往前走,到高速公路大桥上面,到那就安全了。平时半小时的路程,撤退的村民们互相拉扶着走,在水中趟了一个多小时。

  

  每个人的家、农田,或者是蔬菜大棚等,都成汪洋。后兴庄的地势相对高,但水位也淹没了一大半的大门。

  土豆、玉米、蔬菜,现在在水里怕是烂了。“我家种的西红柿,成本两万多,长得可大个儿了,如果收成能有个五六万”,张兴庄的一位村民念叨着。但她也知道,农地没买保险,这些钱真的打水漂了。

  

  

受伤的人们

 

  在新乡二中的安置点处,很难见到壮年男性,大多是老人和妇孺们。

  “18岁以上的中青年男性都留在村里,巡视、加固堤坝”,一位安置点的干部说,这是为了把老百姓的损失尽量减少。

  

  村民们在安置点里安全无忧,但心里惦记着家,时间很难打发。小刘不满17岁,没什么消遣的事,只好发呆放空。他担心的倒是家中学习用的资料和书,这场水患过去,他就读高三了。

  安置点处有村民400多人,加上几支救援队人员,人数将近1000。

  

  在医务室,4名医护完全无法停下。护士艺芯告诉记者,很多人被水泡过之后,脚上开始腐烂发痒,光是这个情况,人数就统计不过来。

  安置点的医护们,主要忙着四件事:一,不少患有慢性病的村民,逃出来时没有带药,她们负责给药;二,对安置人员做健康检查和治疗,尤其是发烧的、感冒的;三,负责对接安置点处的病人与市区医院的转移;四,处理水患引起的大量病症,如脚掌发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