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延时退休”的话题,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相对于其它行业,“延迟退休”对教师来说,压力会大一些,也可以认为是教师“延迟退休”的意义并不大,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比如说,公务员“延迟退休”的话,只要身体没有特别重大的疾病,应付日常的事务性、服务性、辅助性工作应该没有问题,而且,根据他们的经验来处理这些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话,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工作效果也可能会更加合理,更加稳妥。

  

  但是,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来说,必须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师肩负的学科教学任务必须自己独立去完成,任何人不可能代替你去完成,这是很现实的客观要求,一旦你不能完成,或者是你完成的质量不够高,这是一种行为?说轻一点是你因“年事已高”而“工作能力”不行,说重一点你这是“渎职”!尽管你是“高龄教师”坚持工作,教学质量不高,家长会原谅你吗?

  一位有着40年教龄的老教师说:“延迟退休”作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对于教师的“延迟退休”的规定一定要符合教育的这个行业特点。否则,即使国家在教师队伍中推行了“延时退休”政策,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国家发展意义不是很大。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延迟退休”如果不慎重,或许会拖了教育事业的后腿,国家花了钱,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位老教师话,站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肯定了“延迟退休”的政策推行的必要性,但是,作为教师职业特点的特殊性,“延迟退休”又必须慎重对待,否则,国家花钱不说,贻误了教育事业。

  这位老教师为什么有这样的考虑呢?这是因为:

  首先,教师到了一定的年龄,生理机能退化,各种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比如:视力、反应能力,行动能力都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精批细改学生作业是最经常的工作,而这项工作需要教师的视力作为保证,视力的严重下降是最考验老师的责任心。如果批改作业粗心马虎,就会放任学生的错误的蔓延;如果想精批细改的话,又受到视力不济的影响。

  中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喜爱充满朝气、有活力和青春气息的老师,带领他们开展文艺的、体育的、学习等方面的活动。而作为一个高龄老教师,腿脚不灵便不说,参与学生的活动也没有了当年的那股“热情”,像这种氛围里,一个行动迟缓,老态尽显的老师参与其中,是不是会败坏学生的兴趣呢?

  所以说,不管是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活动当中,疲态尽显的老师,都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不“欢迎”的老师,教学效果怎么会好?

  

  现在,中小学生的管理,采用的都是“无缝对接”式的全天候“跟踪管理”,学生必须全天候的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学习、生活、活动,教师从学生早晨起床开始,就要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学生,从寝室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寸步不离。这样高强度的管理模式,一个高龄老教师怎能做得到?所以,老教师即使拖垮身体,也很难达到管理上的要求。

  其次,老教师受身体和工作能力的限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下降,势必影响家校的关系,给学校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不说,受到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中小学孩子学习习惯、思想性格都正在形成,需要学校老师去严格管理,逐步规范。老师需要花气力去引导、去说教,去循循善诱,而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诲人不倦”。作为一个高龄的老教师来说,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的教师,教师编制有限,一个教师必须当一个教师用,就是前面所说的“一个萝卜顶一坑”的现状。不管你是不是高龄老教师,你占据了学校的编制,就意味着你必须被聘任某个工作岗位,你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本来就很紧,如果某一个岗位因为高龄老教师的缘故而空岗的话,年轻教师相应就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年轻教师会怎么想?一旦老教师承担了某个学科教学的工作任务,年老体迈,力不从心,勉强而为之,教学效果怎能保证?

  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焦虑心态的最真实表现。学校老师哪一个敢怠慢家长的迫切要求?教师之间的教学竞争也是白热化,一旦高龄老教师的教学成绩敌不过年轻教师,家长的怨言就会指向学校,择班?择校?是不是会产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