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是怎么套现的 花呗套现的方法有哪些新闻联播简介
2007 年,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科尼会展中心,向世界展示了划时代的 iPhone;与此同时,一个(群)默默无闻的人正用 C++ 编写着两年后才始发的比特币。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乔布斯手中的 iPhone 和它催生的移动互联生态,将 Web 2.0 带向顶峰,也让苹果成为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而始终匿名的中本聪发明的比特币,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开启了加密货币时代,并改变了人类对于互联网未来的想象。 人们期冀互联网有一个去中心化的版本,苦 Web 2.0 久矣。在这个阶段,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被极大扩展,但同时 Facebook 等巨头也各占山头,利用用户的隐私数据牟利。 需要强调的是,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只是 Web 3.0 理念在金融领域中的其中一种试验。上月,央行等 10 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币圈,在政策的明确之下,有人趁乱渔利,有人如鸟兽散。 回归到本质,去中心化,以及对互联网公正的诉求,才是 Web 3.0 的核心理念。有趣的是,恰好在今年 4 月,加密货币总市值达 2.2 万亿美元,正式超过了苹果公司。 Web 3.0 这个理念,仍在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革新者的推动下继续发展、深化,持续涌现出像加密插件 Mask Network 和去中心化写作平台 Mirror.xyz 等创新产品。这些创新尝试都指向,在币圈乱象之后,对 Web 3.0 的实践回归了。 另一边,加密风投领域最近也颇为活跃。今年 6 月,知名风投 a16z 宣布旗下第三只加密风险基金成立,规模达 22 亿美元,从 DeFi(去中心化金融)到比特币应用,再到 Web 3.0,涉猎范围广泛。 革新者涌现,资本追逐,他们催生的 Web 3.0 到底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人们如此急切呼唤 Web 3.0,反映了旧互联网的什么弊病? Web 3.0 是怎么来的? 在讨论 Web 3.0 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之前的版本。a16z 的合伙人 Chris Dixon 指出,Web 1.0 大概的时间跨度在 1990 年到 2005 年。最开始,这个计算机互联协议只有工程师能够操作,直到网景公司在 1994 年推出第一个浏览器,更多普通人才得以参与到互联网之中。 但在 Web 1.0 时期,普通人几乎没有能力在互联网上创造资产或内容。一个个承载资产和内容的独立网页,几乎都需要专业人才能实现。因此,这个时代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类似于传统媒体的网络结构:只有少数节点能够发声,多数人只是看客。 新千年后,随着个人主页的标准化与流程化,互联网演化成了 Web 2.0,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社交网络。以 Facebook、Twitter 等为代表的产品,以一种低成本、流程化的方式,帮个人搭建表达渠道,人们也借此连接了起来。与此同时,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设备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表达和连接的成本。 Web 2.0 完全是效率导向的,它消减了信息传递的摩擦,打破了信息传播对于时空的依赖,发现一个个用户乃至社会的痛点并切实解决。然而,这种对效率极致化的追求,催生出了一个个集权中心。 毋庸置疑,由一个全知全能,可以照顾到所有参与者,并可持续的单一节点进行所有决策,效率最高。然而在 Web 2.0 的体系中,用户作为一种资源,被不同的项目抢夺、竞争,以便后者形成数据垄断。 现在,用户内容都被托管在科技巨头的服务器上,虽然内容本身比互联网早期更多元,但对这些内容的托管和分发却也空前集中。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被一个个从体验到中台,再从中台到数据库的垂直体系绑架,成为笼中之鸟。数据成为更加封闭的资产。 但服务所有人的巨头也可能会「宕机」,2017 年,亚马逊 AWS 的一个故障让美国数百家网站,包括 Slack 和 Quora 服务瘫痪。除此,科技巨头也会审查言论,一个发声者被他们屏蔽,用户通常是无法回溯的。 同时,这种对数据的垄断也极度压迫了创新。不管市场出现了怎样的体验和产品创新,数据寡头总是能「大鱼吃小鱼」,迅速带着它的数据子民重新垄断市场,长期来看,寡头压制了创造性产品的持续性诞生。试想一下,近年来,用户们在手机上是不是装的都是巨头产品,几乎看不到小公司产品? 那么,如何替代这个系统的中心?「比特币」这个作为 Web 3.0 先驱的伟大发明,给出了一种解法。 单从效率来看,比特币是一种效率极差的金融结算系统:它每一秒能够处理的交易数基本很难超过 5 笔,而且处理每一笔交易所消耗能源是远高于任何中心化结算方式的。这是它的技术结构本身决定的: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对所有节点进行广播。但与此同时,它实现了一种以往都没有办法在虚拟世界实现的东西:权力中心的消失。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