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地产网几乎每一年中城新产业司庆前后,也就6月末、7月初,我们都会与刘爱明相约,谈谈产业、谈谈心得、谈谈变化……

 

中城新产业六周年司庆现场

见面地点依旧是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一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工作室,依旧是那间不算宽敞的茶室,一座巨大根雕茶台居中摆放,两边搭配木椅。

刘爱明习惯穿白色衬衫,始终是一头干练的板寸,泡茶的时候,依旧还是要拿出一个电子计量仪器,将茶叶倒进、挑出,直至重量达到合理的数值。

一样的景,一样的人,一样的事,恍然间让人说不出与过去有什么变化,只有刘爱明逐渐花白的头发,提醒我们时间一晃已经过去六年。

如这间茶室,粗略一看,也无法说出中城新产业有什么变化,似乎还是那个围绕智能制造、物联网、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中城新产业;还是通过comp@ss平台服务企业的中城新产业……

但若细致观察,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一些变化,只有身处其中,才有着实实在在不同的体验。

这是时间的沉淀。

刘爱明将产业地产称做窄门之路,因为这条路很难走。它不是地产,买地,盖房,售楼,一套流程便已走完。而是在持续运营过程中,通过服务满足来自企业所处行业的专业化需求,来自产业转型升级而产生的新需求。

“我说出窄门之路,就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它不是一条快速能走通的路。”产业服务多样、具体、低频、个性化,刘爱明称这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需求都要服务,我们逐步努力、逐步完善,服务能力就越来越强。产业地产肯定是很难的事情,但再难的事,只要一年年地做,总归会不一样。”

初心

“说是窄门之路,我是走得挺有信心的,因为我的初心是好的。”刘爱明的初心,并非单纯为了赚钱,而是要在产业这条门路里闯荡一番。

他还是以罗湖万象城为案例,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先商场、后住宅的项目。

“如果换一个做法,肯定是先把住宅都卖了,挣钱了再做商场。但是用这种心态,商场就经营不起来了。”

正因如此,以前他经常给开发商朋友抛出问题:“你是为产业而地产,还是为地产而产业?”如今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是真搞(产业)还是假搞?”

“我在公司内部也经常说初心这个问题,初心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事。这个事你心里面是怎么想的,想真干还是假干,这就是初心。初心在产业这个事上是很重要的。”

这其实是一个思路的问题,地产赚惯快钱,产业作为勾地方式,只要最后提供了产业空间,也算完成了任务。但若真做产业,就必须严格按照产业的逻辑,为产业提供相应配套、服务。

4年前与刘爱明见面时的情形,也许就是每一次合作谈判的缩影。彼时,刘爱明兴致勃勃将数张潼湖小镇规划图放在茶台上,向我们介绍这些都是他和杨国强一起探讨的产业规划:哪里对接城市功能,哪里用作孵化器,哪里用于研发中心……

“不可能不配合就能把它(产业)做好,掣肘太多,最后效果不好。”开发商勾地思维难变,最大的服务对象反而是政府,成为中城新产业真实的写照,“因为政府是真要搞产业。”

初心是与中城新产业合作的最重要契机,即便谈起最近与华润置地合作成立的新产业运营服务公司“润城新产业”,刘爱明第一句提起的便是:“坦白说我觉得央企是要真搞。”

刘爱明有他的判断依据,最直白的理由是:“华润答应政府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

坚持初心让企业前行有了便利,刘爱明深有感触。

他用坪山药厂项目举例,这是深圳首个“药厂上楼”园区:“把药厂建在楼上,原来没有这个做法,全是趴在地上。这也意味着所有部门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都要有政策突破,但是政府愿意支持。”

正向的反馈,也让刘爱明对未来更有信心。在六周年的朋友圈上,他分享了这样一句话:“窄门之路,渐行渐宽!第二个五年,目标明确,信心满满!”

目标

站在下一个五年的开局,我们问及刘爱明新的目标,他直言有两个:一是服务客户规模,二是客户服务满意度。

“第一个,在第二个五年结束的时候,能不能做到50万客户;第二个,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是不是能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比如说保持在85分以上。”呈现到结果上,刘爱明提出了上市的目标,不管是新成立的润城新产业,还是中城新产业。

“服务1万客户还是少了一点,要服务10万、20万,甚至到50万。我们希望服务客户的规模上越来越大,这是一个目标。”

刘爱明重新提及中城新产业的愿景:服务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在这一刻似乎有了一些新的内涵。

在过去,因为几乎没有人为转型企业提供必要服务,刘爱明创业的第一个五年更多是在填补从0到1的空白。如今已经转变成为从1到N的复制。

中城comp@ss举办药企培训,现场参会企业300家

comp@ss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资源已经细分为技术、资金、人才、市场、联盟,更是已经落到实处,在技术领域有中城·智能硬件加速网络、清华中城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等,为解决产业资源对接,打造出中城天集社等等。

其中,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与天集社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中城智能硬件加速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服务生态,天集社则对产业资源进行高效的梳理和整合。

“天集社上有4万客户,一年就要增加一两万,并且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我们全国化,估计再过两年就能到10万这个量级,未来能有几十万。”刘爱明觉得需要更多同行来创造更大的声势,从而推动市场更快速的发展。

他提起智能硬件加速器下专门为企业提供降本增效等服务的科理中城,觉得这个公司的生意还可以,但是没有达到预期。

在刘爱明看来,这其实是中国制造业整体的问题。不久前,他还转发一条微信,指出中国如今是制造大国,但还未能达到制造强国的标准。根本原因在于前端的设计未受重视,降本集中在后端招投标上,“产品的成本在设计阶段就决定了70%。”

“企业反应还是很热烈,但是确实需要过程。如果服务商多了,大家对这个行业就重视了,服务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不过,在规模之余,客户满意度才是刘爱明认可的基础:“没有客户满意度,规模就没用,多少都不满意。”

刘爱明将满意度调研分了两部分,基础服务和产业服务,最为特色的就是产业服务,因为产业服务是低频、个性化的服务。

“我们从满意度把产业服务做成衡量标准,总归会越做越细。需求都要服务,提出来逐步努力、逐步完善,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服务能力越来越强。”

这是他从万科身上学到的:“万科是最早搞客户满意度的公司,不管怎样,总归有个指标在这里,员工、客户都看得到,总归会不断进步。所以万科早年有一个提法,叫投诉中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