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发布。

2.7万字,详细阐述了深圳今后5年、10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深圳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万亿元,居亚洲城市前五。根据深圳的“十三五”发展目标,2020年GDP目标为2.6万亿元,即深圳将超额完成2000多亿元。

而深圳设定的“十四五”主要经济目标为,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内,深圳年均名义GDP增速要达到7.4%左右。

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改革开放再出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正是深圳完成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任务的关键5年,《建议》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进行了专章部署。

改革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以及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

这六大改革方向既与上述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形成呼应,同时,深圳在一些方面提出了更细致的安排,譬如,在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方面,完善非竞争性拨款、竞争性拨款“双轨制”模式,健全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各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都会涉及改革的内容,但深圳可能改革任务更重,不仅要改革,还要示范。

郭万达同时表示,深圳设立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如何实现?要靠人才、靠创新,而这些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人才的潜能。

“过去40年,改革开放推动了深圳的高速发展,未来,改革还有空间,还有红利。”郭万达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化粤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双区”打造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引擎。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后杨海波向记者表示,深圳要继续践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以特别作为回报特别期待。

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对于深圳而言,科技创新无疑将是长期贯穿发展的一条主线,《建议》也多层次、多角度谈及创新目标、路径等。

其中,“十四五”期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5%左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事实上,2020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4.93%,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全国重点城市中,这一比例预计仅低于北京和西安。

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构成中,深圳更多体现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特点,龙头企业尤其发挥了带动作用。以华为为例,2019年华为的研发支出高达1317亿元。

但长期以来,深圳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比较突出。

《建议》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面向前沿领域共性需求,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计划。

郭万达表示,在“卡脖子”问题方面,深圳的企业尤其有着切身感受,并且,深圳发展到当前程度,有的企业率先走入“无人区”,走向原始创新,因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深圳可以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关于基础研究,《建议》提出,深圳将以主阵地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加快综合粒子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并且,为了保证经费的投入,深圳将完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持续投入机制,确保每年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低于市级科研资金的30%。

深圳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最近在公开场合表示,走向基础研究是深圳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圳将来会从传统工业化的专利技术迅速走向科学化的过程,在计算技术、AI、材料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获得突破,从产业中心向科学和产业中心过渡,这也将是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加快建设都市圈

此次的《建议》专门强调了加快建设都市圈,提出将制定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协同东莞、惠州强化临深片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优化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经济观察人士看来,深圳强化生产性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同时保留一定的制造业,莞惠河汕也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形成新的优势。

《建议》还提出,加密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建设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轻轨和城际铁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促进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对接融合,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交通圈。

从国际上诸多都市圈的经验来看,通过轨道交通,在4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实现远距离通勤,是疏解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效方式。

除了轨道交通之外,《建议》还提出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务共建共享,创新城际住房合作机制,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政策衔接。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很多深圳人在东莞、惠州等地买房,但这称不上“城际住房合作”,有的人只是买,并不居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有效疏解深圳的住房需求。真正的“城际住房合作”,指的是不同的城市在用地、生态环境、交通、民生服务等方面统一规划,深圳“输出”购房人口,实体经济不会因为高房价受到过大的冲击,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也获得楼市发展空间。

而这必然涉及政府之间的协调,譬如民生服务共建共享,需要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的分摊机制等,李宇嘉认为,这恰恰是深圳“十四五”需要探索和突破的地方。

“在城市发展方面,深圳的先行示范作用一定要发挥出来。”李宇嘉表示。

(作者:王帆 编辑:包芳鸣)